能量设计
 

「儒與道」讓建築回到中國最初的摸樣(下)

【轉自:構築空間文化傳媒】

道教思想對于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深遠的,在哲學思想上,道教思想也來源于易經的哲學思想,與儒家有很多的交叉與共容,只是儒家和道家,兩家思想者的身份和立場的不同,對世界社會國家人生的觀察角度出現不同的偏差,立場决定角度和方法,角度和方法决定你的結果與判斷。

儒家是站在世族貴族階層看社會國家人生,有權力地位的人自然是對政治權力身份是熱衷的。道家是站在歷史的角度和天地空間的角度看待社會國家人生,也可以說是大時空的概念,用歷史的眼光,發展的眼光,變化的眼光來看待世界。

道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,比如對于中國建築。

园林产生的道家文化背景

道家思想更重視個體的生命價值,與重視人的群體價值的儒家文化互補。在魏晋(公元220-公元420)時期得到了長足發展,形成了中國儒道互補的文化格局。

道家思想與儒家幾乎同時産生,但它更重視個體的生命價值,這與重視人的群體價值的儒家文化互補,在中國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

漢(公元前202-公元220)末的戰亂與瘟疫,讓中國的知識分子們更多地思考生命的意義等終極問題。國家法紀的混亂,大大削弱了儒家道德的約束力,張揚個體生命價值的道家思想的影響力不斷增加。晋代(公元266-公元420),道家思想對儒家思想形成了强有力的競爭與挑戰。

西晋(公元266 - 公元316)末年,大批貴族爲躲避入侵者南渡長江,江南逐漸成爲文化中心。士大夫們爲了回避官場傾軋,開始流連于江南秀美的山水之中。就在這一時期,出現了大量山水詩,和要把山水納入庭院中的私家園林。

園林是一種集居住與觀賞爲一體的建築。它的産生,從一開始就源自道家的出世思想。以模擬自然意境爲目的,所以江南園林非常注重分割和布局,富有濃鬱的藝術氣息。

私家園林是一種集居住與觀賞爲一體的建築,能讓人生活在一個再創造的自然環境中。爲了創造出模擬自然的意境,所以江南園林非常注重分割和布局,創造多種空間環境及濃鬱的藝術氣息。例如,位于蘇州的網師園,占地僅5400平米,却形成了一組組層次豐富,錯落相連,有節奏、有色彩、有對比的空間,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"明軒" 的建築設計藍本。
 
 
20180317_145441_034.jpg

網師園
20180317_145441_035.jpg
20180317_145441_036.jpg


園林的産生,從一開始就源自道家的出世思想(道家出世思想是指一種超凡脫俗,回歸自然的思想),在此後的發展中,它們的建造者、擁有者也的確常常是退休官員、躲避官場的才子或是回避塵囂的巨商。

儒道互補的"天人合一"

儒家學說與道家學說都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,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。這導致了中國崇尚自然,師法自然的藝術追求。園林把自然美與人工美和諧統一,是與自然環境協調共生、天人合一的藝術綜合體。

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,園林把建築、山水、植物有機地融爲一體,在有限的空間內利用自然,模擬自然,經過精心的加工提煉,把自然美與人工美統一起來,創造出與自然環境協調共生、天人合一的藝術綜合體。

中國的園林,從一開始就有文人參與設計與規劃。大量詩人、書畫家參與園林設計,促進了建築對自然美的發掘。江南園林常采用各種手法擴大景物的深度和廣度,位于無錫的寄暢園,西靠惠山,東南靠錫山,園的總體布局就抓住這個優越的自然條件,引惠山泉水作園內池水,在西、北處用惠山石堆砌假山,仿佛是惠山的自然延伸。近以惠山爲背景,遠以東南方錫山龍光塔爲借景,園的面積雖不大,但山外有山,樓外有樓。"青山正補墻頭缺",園林與所處的自然環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。
 
20180317_145441_037.jpg

寄暢園
20180317_145441_038.jpg


道教對建築的影響

道教是道家思想的發展。道教成型的年代正是園林開始出現的公元5世紀,因此,道家傳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園林的布局。

"一水三山"園林模式表現出道教傳說痕迹。

在道教傳說中,東海有"蓬萊"、"方丈"、"瀛洲"三座神山,人們到了這裏就能够實現"長生不老"的願望。

與此同時,中國園林形成了一個龐大水體中座落三個小島的"一水三山"模式。北京頤和園的昆明湖中有三座島嶼,蘇州拙政園的水中有象徵著"島"的三座亭。"一水三山"模式留有園林誕生時期追求道教"長生"境界的文化痕迹。園林中的山水植物,各種建築和它們所組成的空間,不僅是一種物質環境,而且還應該是一種精神環境,一種能給予人們思想感悟的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