能量设计
 

匠人精神——這也是《莊子》要說的“道”!

【轉自:武漢長春觀】

在道家經典中,匠人有著獨特的地位。比如《莊子》涉及匠人十余位,如庖丁、伯樂、爲圃者、輪扁、佝僂者、梓慶、東野稷、操舟人、呂梁善游者、工倕、捶鈎者等;就時代而言,上溯堯舜之世,下及戰國之時。

20180317_145828_039.jpg



在莊子看來,道生養萬物,萬物歸輔道。道是人精神的根本來源,匠人精神亦然。天道自虛而萬物成,“大匠取法焉”。就根本處而言,匠人精神就是問道、法道、弘道的修爲。

一、不離常道,實現“忘”的境界

匠人實存于有道的世界中,在追尋道的路徑上行走。呂梁善游者說善游有道,其道在于生于陵而安于陵、長于水而安于水,也就是詩意地栖居,順乎自然。至于具體的法門,可獲悉于莊子對匠人之祖工倕的點評,簡言之就是心齋坐忘、無我而無物。

就“無我”而言,庖丁的語境下是“依乎天理”“因其固然”,沒有自我的既定思慮與構想;捕蟬者之道的基本要義是忘己,粘蟬時人與竹竿不別,全然滲透在天地之中,與萬物融爲一體;梓慶削木,見者驚猶鬼神,其道在于做事無慶賞爵祿、非譽巧拙之慮,甚至無形體四肢之思。
 

640.webp (6).jpg


我是分別的開端,“無我”則無分別,哪里有外物的存在?庖丁在“無我”之後,“未嘗見全牛”;捕蟬者眼中也只有蟬翼,而無其他。若更進一步,則恰如操舟人自虛,知水之性,進而達到“忘水”的境界,實現人、舟、水合一。

當然,最高境界是“兩相忘”。人與蟬相忘,人不僅忘蟬,蟬也忘人……二者相忘于江湖、滲透在洪荒中,世界才徹底打開。

二、洞察性理,發明規矩法式

匠人得道狀態的實現,有賴于對物性事理的領悟,要實現內化而外化。內化介于不可見與可見之間,是對物性事理的把握和由此轉出規律、法則。外化則是匠人總結出來的法式,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規矩。它在形而上層面指規律,形而下層面是圓規方矩。

傳說伏羲女媧之所以被稱爲人文始祖,在于他們發明了規矩,丈量了天地,賦予萬物以邊界,使之聚焦自我,從而形之器之。不過,也有人說匠人才是規矩的發明者,其始祖倕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。莊子指倕心中悟道,得之于心,應之于手,將不可見、不可說的事理轉化爲可以目視和憑藉的法式。匠人們也正是依從了他發明創造的規矩,才得以度天下之方圓。

20180317_145828_040.jpg



三、精進技藝,修煉永無止境

匠人不僅內求道,得知物性事理,外化爲法式,還要以道入技,即如庖丁所言“臣之所好者道也,進乎技矣”。

20180317_145828_041.jpg



一方面,端正其心,追求自然般的鬼斧神工,而非造作的奇技淫巧。爲圃老人耕作圃畦時,鑿隧而入井,抱瓮而出灌,雖知有事半功倍的槔機,仍不用它,因爲“有機械者必有機事,有機事者必有機心……道之所不載也”。在他看來,本著求道之心,求取形神兼備、道德兩全,因此有所爲有所不爲。只有以混沌之術而不以功利心、智巧心,才能真正將園藝完成;只有不一味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祿,才能真正地安心定神。

20180317_145828_042.jpg



另一方面,修煉永無止境。在莊子的書中,匠人對大道的領悟皆呈現在精湛的技藝中。或者說,正是由于對技藝的不斷錘煉,才有了道的領悟。庖丁指不同厨師有不同的修爲:平庸者用刀硬砍骨頭,所以一月換刀;在此之上者以刀割筋肉,一年換刀;自己之所以能十九年不換刀,幷非天生如此,而有一個從初始無狀、三年小成到現在依然不斷精進的過程。通過日積月累,讓技術精進到一定程度後,才有可能化境入忘。

20180317_145828_043.jpg

(微縮天壇模型)

(編輯整理甘棠,本文作者陳成咤,文來自解放日報,圖來源網絡)